Skip to content
Menu
渔渡咨询
  •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介绍
  • 专家顾问
  • 跨境清收百科
  • 渔渡动态
  • 联系
渔渡咨询

资产调查

在全球调查对象的财产及其下落

境外执行

在外国保全财产并执行中国判决

海外诉讼

在外国承认中国判决或起诉

寺庙出海:从少林寺的海外版图到中国资本收购日本寺庙

Posted on 2025年7月29日

这是一场关于中国文化输出、资本逻辑与宗教伦理的全球实验。

本文来自“华人全球财讯”系列专栏。本系列专栏聚焦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跨境资产与财富管理中的实务动态,着重关注法律风险防控,旨在应对跨境资本操作中的复杂性挑战。本系列专栏集中收录于“渔渡跨境评论”。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 一、引子:从释永信被查引出的“海外寺庙”谜团
  • 二、少林寺的“海外版图”:从文化符号到商业实体
    • 1. 少林寺的全球化起点:文化输出的官方叙事
    • 2. 海外公司的商业面纱:注册地、业务与关联网络
  • 三、中国资本收购日本寺庙:文化情怀还是商业投机?
    • 1. 现象:中国投资者“买下”日本古寺的案例
    • 2. 动机分析:文化情怀与商业逻辑的交织
  • 四、争议与困境:“寺庙出海”的三重冲突
    • 1. 文化冲突:符号化输出 vs 宗教本土化
  • 五、反思与启示:全球化时代的宗教经济实验
    • 1. 国内外学者观点:文化、资本与伦理的平衡
    • 2. 国际经验与启示
    • 3. 未来方向: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出海”
  • 六、结语:当寺庙成为“全球生意”,我们该守护什么?

一、引子:从释永信被查引出的“海外寺庙”谜团

近期,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调查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其商业版图成为焦点。据媒体报道,释永信关联企业在香港、开曼群岛等地注册多家公司,业务涉及文化推广、旅游开发和股权投资。

这一事件不仅揭开少林寺“出海”的神秘面纱,也将中国资本收购日本寺庙的现象推入公众视野。

少林寺的海外布局是单纯的文化推广,还是隐藏着复杂的资本运作?中国资本收购日本古寺,是文化输出的延伸,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本文通过梳理少林寺的海外版图与中国资本收购日本寺庙的案例,探讨“寺庙出海”背后的文化、资本与宗教伦理的冲突。

二、少林寺的“海外版图”:从文化符号到商业实体

1. 少林寺的全球化起点:文化输出的官方叙事

自1980年代起,少林寺通过武术表演和国际巡演(如“少林功夫走进联合国”)成为“中国功夫”的全球名片,被官方定位为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典范。

2000年后,少林寺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如美国洛杉矶少林文化中心、德国少林寺文化中心、澳大利亚少林文化中心、欧洲少林联合会等,主打“禅武文化”体验,吸引全球超过1亿人学习少林功夫。

这些机构不仅教授少林武术,还推广禅宗文化、佛教礼仪和中医知识。例如,USA Shaolin Temple由释延明于1994年在美国纽约创立,推广禅宗哲学与武术训练,分支遍布奥地利、墨西哥、南非、智利、阿根廷等地。

少林寺僧人多次赴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地进行武术表演、佛教交流和文化展演,如“少林功夫走进联合国”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互动。

此外,少林寺授权在多个国家建立少林功夫学校,吸引世界各地学员前来习武修禅,形成全球化的文化传播网络。

2. 海外公司的商业面纱:注册地、业务与关联网络

工商资料显示,少林寺在开曼群岛、香港等地注册多家公司,如“少林寺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业务涵盖文化咨询、旅游开发、股权投资等。关联企业“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释永信持股80%)投资影视、餐饮、文创等领域。

例如,SHAOLIN TEMPLE NORTH AMERICA, INC于2011年在内华达注册,释永信任总裁,业务涉及文化推广,但已于2014年注销。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由释延荣负责,推广少林文化与武术培训。

围绕少林寺的宗教文化和武术品牌,少林寺及其相关实体积极参与少林景区的开发与运营,推动“少林文化+旅游”的产业模式。

2006年,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少林寺计划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投资兴建“少林村”,包括寺庙、武术馆、疗养中心及酒店,项目总投资估计超过1亿澳元,虽因多种原因未能完全落地,但显示了少林寺对跨境文旅投资的兴趣。

此外,少林寺通过品牌授权参与商业运营,包括少林功夫表演团体的商业巡演、功夫电影拍摄合作,以及衍生产品(如服饰、功夫训练课程、文化纪念品)的销售。

宗教场所的商业化边界在哪里?境外公司的资金来源是否涉及寺庙捐款?资金流向是否合规?释永信被调查的背景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质疑。

三、中国资本收购日本寺庙:文化情怀还是商业投机?

1. 现象:中国投资者“买下”日本古寺的案例

近年来,中国资本(如地产商、文旅基金)频频收购日本京都、奈良的废弃寺庙,改造为“禅修酒店”或“文化体验中心”。

例如,某深圳房企以约5亿日元收购京都一处百年寺庙,计划打造“面向中国游客的禅意度假村”。类似案例包括大阪住吉区的药师寺(Yakushi-dera),被中国买家收购后拆除主殿,坟墓被移至路边,引发当地居民抗议。

据报道,日本约有74,000座寺庙,其中10,000至20,000座为空置寺庙,吸引中国投资者关注。

在日本三重县,52岁的宗教工作者Benmou Suzuki管理一座已有420年历史的Mikaboyama寺庙,位于偏远山村的森林深处,寺庙年久失修,难称优质资产。然而,近期两名自称地产经纪的人询问他是否愿意出售给中国投资者。

Suzuki认为,他们看中的不是这座古老的建筑或其所在的圣山,而是宗教法人身份带来的税收优惠。他表示:“有些人想要这样的山间寺庙,宗教法人身份的价值可能让这座寺庙卖出高价。”

日本人口减少和宗教兴趣下降导致寺庙维护资金不足。例如,Suzuki所在的Sanbagawa地区仅有500名居民,却有三座佛教寺庙、一座神道神社和一座教堂,凸显资源有效利用不足。

2. 动机分析:文化情怀与商业逻辑的交织

文中国投资者宣称收购日本寺庙是为了“传承中日文化交流”,利用寺庙的文化IP吸引中国游客,满足“禅修体验”需求。

例如,来自上海和北京的王先生(化名),在日本经营咨询业务,计划收购寺庙并将其改造成面向中国游客的“寺庙民宿”,以满足年轻人对乡村禅修体验的需求。他认为,日本老龄化社会增加了丧葬和纪念服务的需求,寺庙业务具有稳定性。

日本寺庙价格低(部分废弃寺庙售价低于1亿日元),且宗教法人身份享有税收优惠(如宗教服务免税、非宗教业务税率较低)。据大阪地产经纪人Takao Yamamoto介绍,宗教法人执照的售价可达2100万日元(约21万美元),含墓地的寺庙甚至可达数百万美元。

中国投资者将其改造为酒店或文旅项目,迎合中国中产的“文化消费升级”需求。例如,京都某寺庙被改造成“禅意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点”。

王先生的商业模式包括雇佣“僧侣派遣”服务,每月支付僧侣约20万日元的薪资,每场纪念服务可获3-4万日元的免税捐款,月均7-8场即可盈利。

此外,寺庙地产交易免税,且宗教法人身份可简化中国投资者在日本的永久居留申请流程。

日本僧侣团体抗议称,寺庙商业化“背离宗教本质”,破坏文化遗产。例如,京都某寺庙被拆除改建为停车场,大阪某寺庙被房地产开发商拆毁,引发公众不满。

日本文化厅表示,2023年全国约有4400个“非活跃宗教法人”(连续一年无宗教活动),为外资收购提供了空间。文化厅已加强对空置寺庙的监管,取消非活跃宗教法人的资格,但日本宪法保护宗教自由,限制了法律修订的力度。

Suzuki表示,他无意出售Mikaboyama寺庙,并计划通过社区活动筹资维护,强调“寺庙是当地人聚集和联系的场所,不能随意处置”。

中国投资者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盈利目标?日本文化厅的宽松监管与公众的抗议形成矛盾,凸显文化与商业的冲突。

四、争议与困境:“寺庙出海”的三重冲突

1. 文化冲突:符号化输出 vs 宗教本土化

少林寺在海外常被简化为“功夫表演”或“禅修打卡”,失去宗教内核。例如,美国少林寺的课程更像健身项目,禅修体验被包装为旅游产品。

日本寺庙改造后增设“网红打卡点”,被批“稀释宗教神圣性”。文化学者指出,真正的文化输出应传递价值观,而非复制商业符号。

2. 资本冲突:宗教资产 vs 市场规则

少林寺境外公司的资金流向是否涉及向境外宗教的捐款,引发合规性争议。日本寺庙收购中,部分交易规避“文化遗产保护法”,利用宗教法人身份的税收漏洞。

中国对宗教团体境外投资缺乏细化监管,日本对外国人收购寺庙的审查也侧重“用途合规性”,导致监管空白。

3. 伦理冲突:宗教中立性 vs 商业利益链

释永信曾表示“少林寺是宗教场所,不是企业”,但其商业布局引发“宗教被资本绑架”的质疑。

日本寺庙收购中,投资者与僧侣群体的矛盾(如是否允许游客参拜)凸显宗教伦理与商业逻辑的割裂。例如,京都某寺庙改造后禁止僧侣主持传统仪式,引发当地社区不满。

五、反思与启示:全球化时代的宗教经济实验

1. 国内外学者观点:文化、资本与伦理的平衡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教授李四龙指出,宗教场所的全球化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对宗教神圣性的侵蚀。他建议,少林寺等宗教机构应通过与海外学术机构合作,推广禅宗哲学而非仅依赖武术表演,以传递文化内核。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强调,宗教团体境外投资需透明化管理,避免资金来源不明引发公众质疑。

日本宗教学者岛田裕巳(Hiroshi Shimada)在《日本佛教的危机》(2023)中指出,日本寺庙的商业化与外资收购反映了“宗教空心化”趋势。他认为,寺庙应通过社区参与和文化教育维持其宗教功能,而非沦为旅游景点。

美国学者Brian Victoria在《Zen at War》中提出,禅宗的全球化需尊重本土文化,避免将其简化为“东方神秘主义”的消费品。

据日本文化厅2023年统计,日本约有4,400个“非活跃宗教法人”(连续一年无宗教活动),占总数的2.4%,为外资收购提供了空间。

2. 国际经验与启示

梵蒂冈通过“主权基金”管理全球天主教资产,严格区分宗教与商业功能,所有投资需经教廷审计,资金流向公开透明。2022年,梵蒂冈资产管理委员会披露,其投资回报率达4.5%,但宗教场所不得用于盈利性改造。

泰国寺庙商业化需经国家佛教委员会审批,禁止外资控股寺庙。据泰国宗教事务部数据,2023年仅12%的寺庙获准开展商业活动,且需将收益用于宗教维护与公益。

宗教出海需建立“文化-资本-监管”三位一体的平衡机制。中国可借鉴梵蒂冈的透明审计机制,制定宗教团体境外投资细则;日本可参考泰国模式,加强对寺庙收购的用途审查,保护文化遗产。

3. 未来方向: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出海”

中国应出台宗教团体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将宗教捐款用于商业投资,并建立跨境资金监管平台。

中国投资者应与当地宗教团体合作,尊重寺庙的文化与宗教功能。例如,可通过与日本僧侣联合开发禅修课程,兼顾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

宗教出海应避免符号化输出,通过本土化合作传递文化内核。例如,少林寺可与海外禅宗机构合作办学,推广禅宗哲学而非仅聚焦武术表演。

六、结语:当寺庙成为“全球生意”,我们该守护什么?

“寺庙出海”是一场文化、资本与宗教的全球实验。它承载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却也暴露了商业化过度、监管滞后与伦理失范的风险。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而不被资本异化?这是少林寺、中国资本乃至所有宗教经济体必须回答的课题。

未来的出海之路,需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间找到平衡,守护宗教的神圣性与文化的真实内核。

Post Views: 18

无关联文章

联系专家

添加微信

关于跨境债务催收

渔渡咨询跨境债务催收团队,致力于帮助中国债权人在全球范围内追回欠款,维护中国金融安全与稳定。

无论债务人移居海外还是资产转移境外,我们的全方位调查和催收服务,都可以有效保障债权人权益。

我们汇聚了一批行业精英,他们不仅擅长国际合作,打通了相关国家本地资源,可以让中国债权人获得海外便捷服务,而且他们自身即非常熟悉各国法律制度和催收行业运行机制,有能力指挥、管理、监督乃至直接参与境外催收工作,具有丰富的业务落地实力。

我们可开展全球资产调查,发现债务人在哪里,并找到资产何在、价值多少; 可进行海外诉讼执行,通过外国法院执行债务人财产,必要时冻结保全; 可引入欧美主流诉讼资助机构,为债权人先行垫付催收费用,或提供资本层面的其他支持。

全球合作网络

我们在中国国内的合作专业人士来自大成、浩天和天元律师事务所,以及陆续与我们开展合作的其他律师事务所。

我们已与Global Investigations、Suzzess Limited、IonAsia、Total Credit & Risk Management Group、GrayCat PI、LOI services、Chandrawat & Partners、Grant Thornton、Anderson Chance等数十家分布于全球各地的调查机构以及一大批独立调查员和持牌私人侦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商业调查领域的国际性行业组织建立了联系。

我们已与Ogier、Morrow Ni、Gowling WLG、DGW Kramer LLP、RHTLaw Asia、Wayne Muddle SC、Claritas、DVC 德辅大律师事务所等十余家海外诉讼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其执业的司法辖区涵盖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BIV、开曼、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已建立与欧美顶级诉讼融资机构的合作渠道,涵盖全球排名最前的诉讼融资机构以及若干家中小型特色诉讼融资机构。

我们的服务

资产调查

境外执行

海外诉讼

发电子邮件

客户经理邮箱

susan.li@yuanddu.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近期文章

  • 沙特矿带竞标:中国企业抢滩中东矿业市场
  • 寺庙出海:从少林寺的海外版图到中国资本收购日本寺庙
  • 富豪彭小峰美国再创业成功后遭受国内3400万美元跨境追索
  • 第三方诉讼资助动态:Burford Capital追索阿根廷YPF161亿美元案
  • Burford Capital:全球第三方诉讼资助的领航者

诚挚期待

©2025 渔渡咨询 | WordPress Theme: EcoCoded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018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