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美国曼哈顿联邦法院受理了一起引人注目的诉讼案。原告迈克尔·齐德尔(Michael Zidell)指控花旗银行(Citibank)因未能识别和阻止可疑转账,导致其在加密货币“杀猪盘”骗局中损失2000万美元的毕生积蓄。此案不仅揭示了加密货币诈骗的猖獗,还引发了对银行反欺诈责任的广泛讨论。
本文是全球资产追索系列文章的第145篇,由浩天律师事务所杜国栋律师创作。本系列文章聚焦于海外资产调查和境外诉讼与执行,有效应对债务人海外资产转移的难题。
1. 案件背景:浪漫骗局与加密货币诈骗
据法庭文件,齐德尔于2023年1月在Facebook上被一名自称“Carolyn Parker”的女子联系。对方自称是加州企业家,通过视频通话和微信建立了所谓“浪漫关系”。
随后,Parker诱导齐德尔投资于名为OpenrarityPro的NFT交易平台,声称其从中获利数百万美元并展示虚假账户对账单。齐德尔信以为真,在数月内通过43次电汇向多个银行账户转账共计2000万美元,其中近400万美元流向花旗银行的Guju Inc.账户。
2023年4月底,OpenrarityPro网站突然关闭,齐德尔才意识到自己陷入“杀猪盘”骗局——一种通过虚假情感关系诱导受害者投资的诈骗手段。他随即向达拉斯警方和FBI报案。
诉讼指出,花旗银行未能履行联邦“了解你的客户”(KYC)和反洗钱(AML)法规义务,忽视了多项明显异常信号,例如Guju Inc.账户的首次转账金额远超其申报年收入,且与账户文件预估的月度转账限额(25万美元)不符。
2. 花旗银行被控疏忽
齐德尔的诉讼称,花旗银行在处理12笔总计约400万美元的转账时,未能对Guju Inc.账户的大额、整数转账模式进行调查。这些转账与账户持有人申报的业务活动明显不符,理应触发银行内部的反欺诈审查。诉讼指控花旗银行违反联邦银行法规,未能实施有效的监控措施,助长了诈骗行为。
此外,诉讼还引用了2024年1月纽约州总检察长詹姆斯(Letitia James)对花旗银行的指控,称其在保护客户免受电子欺诈方面存在系统性缺陷。詹姆斯表示,花旗银行未能有效实施数据安全和反欺诈措施,导致客户蒙受巨额损失。
花旗银行尚未对此次诉讼发表公开评论,但其可能辩称已遵循常规操作流程。齐德尔的法律团队则强调,银行的疏忽对客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3. 加密货币诈骗的行业背景
近年来,加密货币相关诈骗案件激增。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数据,2024年加密货币欺诈损失总额超过37亿美元,其中浪漫诈骗是主要手段之一。
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估算,2024年各类加密诈骗总损失达99亿美元,预计2025年可能升至124亿美元。此外,美国特勤局近期宣布查获2.25亿美元的“杀猪盘”相关资金,创下该机构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没收记录。
齐德尔案凸显了银行在防范加密货币诈骗中的关键角色。专家指出,随着数字货币的普及,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反欺诈机制要求日益严格。《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银行需平衡客户隐私与反欺诈义务,但技术复杂性和跨境交易增加了检测难度。
4. 法律与社会影响
此案由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法官塔尼娅·S·丘特坎(Tanya S. Chutkan)审理,案件编号为1:25-cv-05010。目前尚未确定开庭日期,但因涉案金额巨大及对银行监管的潜在影响,该案已引发广泛关注。
齐德尔的诉讼要求花旗银行赔偿损失及诉讼费用,并可能为银行如何应对加密货币交易欺诈设立先例。《南华早报》指出,类似案件促使监管机构考虑更严格的合规要求,以保护消费者免受数字资产诈骗。
5. 警示与展望
齐德尔案为加密货币投资者敲响警钟。专家建议,投资前应进行充分尽职调查,避免轻信社交媒体上的投资建议,尤其需警惕涉及情感操控的骗局。
随着案件进展,预计将引发对银行反欺诈机制的深入调查。监管机构可能进一步收紧合规要求,推动银行升级技术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诈骗手段。齐德尔案的最终结果,或将重塑银行业在数字经济中的责任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