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债务规模的持续攀升和境外资产外流的加剧,国界成为一道无形高坝,将中国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海外资产隔绝开来,形成了全球资产追索的巨大势能。
释放这一势能的关键,在于中国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在境外的承认与执行机制。当国内追偿受阻时,债权人可凭借胜诉判决或仲裁裁决,通过境外执行机制锁定债务人的海外资产,从而实现债权清偿。
这一机制不仅弥补了国内清收的不足,更为债权人提供了突破国界壁垒、应对全球化资产转移的战略路径,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是全球资产追索系列文章的第143篇,由浩天律师事务所杜国栋律师创作。本系列文章聚焦于海外资产调查和境外诉讼与执行,有效应对债务人海外资产转移的难题。
1. 中国判决的境外执行
中国法院判决的境外执行已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
目前,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司法实践验证了中国判决的可执行性,其中35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双边司法协助条约,明确支持中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另有12个国家依据其国内法律主动承认中国判决。
这些国家和地区几乎覆盖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移民和资产配置的热门目的地,为债权人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保障。
(1)第一梯队
在第一梯队司法管辖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和英国,执行中国判决的实践尤为成熟。
这些多为普通法系国家和英语国家,尽管大多未与中国签订双边条约,但其法律体系对外国判决持开放态度,形成了可靠的判例基础。
例如,美国加州、纽约州和华盛顿州等中国移民集中的地区,依据1962年或2005年版《外国金钱判决承认法》,多次承认并执行中国判决,为债权人提供了可预期的执行框架。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法院已承认中国判决,包括民事调解书,显示出对外国判决的友好态度。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法院同样执行了多项中国判决,而新西兰因华人移民比例较高,执行需求日益增长,已有两项中国判决获得承认。
新加坡作为资产配置热门地,2021年资金流入增长59%,家族办公室数量激增,其法院多次承认中国判决,并通过2019年中新两国最高法院签署的指导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执行框架。
BVI作为离岸公司注册地,自2020年起承认中国判决,开曼群岛虽暂无案例,但其法律体系对执行中国判决并无实质障碍。
英国凭借稳定的法律环境和教育资源,吸引大量中国债务人资产,其法院也已两次承认中国判决。
(2)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和土耳其,因投资移民项目吸引了中国债务人。
这些国家均与中国签订双边司法协助条约,为中国判决的执行提供了法律基础。
(3)第三梯队
第三梯队包括韩国、日本和德国,执行确定性略有差异。
韩国法院已两次承认中国判决,且中韩法院互惠承认判决的实践为其继续执行中国判决奠定了基础。
日本法院在部分案件中承认中国判决,但受历史案例影响态度不一,未来随着中国法院对外国判决态度的放宽,日本可能调整立场。
德国法院曾以互惠不足为由拒绝执行中国判决,但近期互惠前景改善,执行可能性有所提升。
(4)第四梯队
第四梯队涵盖越南、俄罗斯、巴西等国家,通过双边条约支持中国判决执行,虽非资产配置首选,但随着商业投资增加,具备追索潜力。
2. 中国仲裁裁决的境外执行
相较于法院判决,中国仲裁裁决的境外执行具有更高的便利性,这得益于《纽约公约》的广泛适用。该公约覆盖170个成员国,几乎涵盖中国债务人资产配置的所有主要司法管辖区。
凭借相对简化的程序,中国仲裁裁决在这些国家可顺利获得承认与执行,大幅降低了跨境追索的法律障碍。这种机制为债权人提供了高效的工具,特别是在债务人资产分布广泛的情况下,能够快速锁定目标资产。
3. 战略价值
跨境资产执行机制的战略价值在于其突破国界限制、应对全球化资产转移的能力。
国内清收受限于债务人资产匮乏和债权人激烈竞争,清偿率持续低迷,而债务人通过离岸公司、信托或虚拟货币等复杂手段将资产隐藏于香港、美国、开曼群岛等地,进一步加剧了追偿难度。
跨境执行机制通过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纽约公约》的全球网络,赋予债权人追索海外资产的能力,显著提高清偿率。
例如,锁定债务人在香港的豪宅、美国的股权或BVI的离岸公司资产,为债权人提供了新的回收路径。
更重要的是,这一机制不仅是技术性解决方案,更是适应全球化金融环境的战略选择。
随着跨境资产流动日益频繁,债务人利用法律壁垒规避清偿的策略愈加复杂,债权人必须迅速行动,借助专业化的跨境追索体系,整合国内司法成果与国际协作,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最大化维护自身权益。
跨境资产执行机制为中国金融债权人提供了一条破局之道。
在国内债务危机与境外资产外流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的境外执行为债权人打开了通往海外资产的通道。
凭借47个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实践基础和《纽约公约》的全球覆盖,债权人能够有效应对债务人的资产转移策略,跨越国界壁垒,实现债权清偿。
这一机制不仅是化解当前困境的工具,更是赋予债权人全球化追索能力的战略路径,为中国金融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维护权益、增强韧性提供了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