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金融债权人掀起跨境追索浪潮的又一例证。
2025年7月,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江西分公司在美国加州法院对光伏大佬彭小峰提起诉讼,申请承认与执行中国法院判决,追索高达3400万美元的债务。
这场跨境追索大戏不仅是中国债权人化债的一次新尝试,更是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追逐“失踪”资产的缩影。
为何中国债权人远赴重洋?答案藏在债务人转移境外资产的“隐秘游戏”中。
本文来自“全球资产追索评论”系列文章,由杜国栋律师团队创作。本系列文章聚焦于海外资产调查和境外诉讼与执行,有效应对债务人海外资产转移的难题。本系列文章集中收录于“渔渡跨境评论”。
1. 从光伏首富到债务泥潭
彭小峰曾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耀眼明星。
2005年,他创立江西赛维LDK,两年后带领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创下中国企业赴美IPO募资纪录,身家一度高达30亿美元。
然而,光伏行业寒冬来袭,赛维LDK背负270亿元巨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陷入焦虑。
2013年,彭小峰另起炉灶,创立绿能宝,试图以“互联网+光伏+融资租赁”模式翻盘,却因2017年兑付危机被立案侦查,其本人也被批捕,并潜逃美国。
如今,信达资产将追债目光投向美国,试图从彭小峰的境外资产中挽回损失。
2. 跨境追索的全球棋局
中国不良资产规模激增,2024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达3.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债务人通过离岸公司、信托等手段将资产转移至美国、加拿大等地,境内清收几乎无门。
信达资产此次行动针对彭小峰及其关联人周某,基于江西法院的判决,寻求在美国加州执行3400万美元的债权。这不仅是一场跨境追索战,更是中国债权人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破局之举”。
从香港到开曼群岛,中国债权人正利用国际司法协作和外国法律工具,锁定债务人隐藏的海外财富。
3. 加州:中国判决的跨境执行
美国加州以其成熟的外国判决承认制度,成为中国债权人追债的热门目的地。
加州于2007年通过了2005年修订版的《统一外国金钱判决承认法》,取代了早期的《统一外国金钱判决承认法》(1962 Uniform Act)。
这一修订旨在统一各州对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标准,解决早期法案在司法实践中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为在加州执行中国法院判决和跨境追索提供更清晰的法律路径。
加州的法律框架通过《加州民事诉讼法典》第1713条及以下条款具体实施,确保外国金钱判决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能在加州获得承认和强制执行。
据此,加州法院对符合程序正义的外国判决持开放态度。江西法院的判决若满足管辖权规则和正当程序标准,可直接在加州获得承认并强制执行。信达资产的诉讼正是利用这一机制。
此前,类似案例中,中国判决已在华盛顿州等地获承认,证明了法律上的可行性。加州法律的开放性为中国债权人提供了追索的坚实基础。
4. 第三方诉讼资助:国际追索背后的“金主”
跨境追债成本高昂,法律程序复杂,风险未知。第三方诉讼资助(TLF)成为中国债权人的“救星”。国际诉讼资助机构如Omni Bridgeway通过垫付诉讼费用,仅在胜诉后从回款中分润,极大降低了追债风险。
2025年,Omni Bridgeway与中国杜国栋律师团队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发布《中国金融债权全球追索年度报告2025》,为包括AMC在内的各类中国金融债权人提供从资产调查到执行的全链条服务。
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中国债权人开展全球追索的预算压力,还通过专业化协作提升了胜诉概率。报告指出,TLF在中国债权人中的接受度正快速上升。
5. 债务人的“藏富游戏”
彭小峰的案例并非孤例。许多债务人通过离岸公司、低价转让资产或设立信托,试图将财富藏匿于境外。
例如,彭小峰被指控通过关联实体在美国持有资产,可能包括新墨西哥州的第二大光伏发电公司。
针对此类“藏富游戏”,美国加州采用《统一欺诈性转让法》(UFTA)或其继任者《统一无效交易法》(UVTA),赋予法院撤销欺诈性资产转移的权力。
中国金融债权人可以通过加州法院的证据开示程序挖掘彭小峰等债务人的资产线索,再通过冻结令锁定目标。
这种“猫捉老鼠”的博弈,考验着债权人的专业能力与法律实体。
6. 未来展望:跨境追债成新常态
随着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程度加深,跨境追债正成为新常态。2024年,中国非法资金流出高达2540亿美元,高净值人群移民1.52万人,资产转移趋势愈演愈烈。
中国金融债权人加速布局跨境追索,联合国内专业的全球资产追索团队和第三方诉讼资助机构,构建跨境清收的“生态圈”。
彭小峰案件这场3400万美元元的跨国追索战,远非单纯的法律纠纷。它不仅关乎中国债权人的债务化解,也折射出中国不良资产AMC企业开始奔赴国外的全球追索正在启动。
中国债权人从“国内困局”走向“全球突围”,这不仅将捍卫其自身权益,也将为稳定中国金融秩序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