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集团清盘人披露,在启动全球最大房企破产清算18个月后,仅追回约2.55亿美元资产,而债权人申报总额高达450亿美元,是2022年披露负债额的近两倍。
这场涉及超3000亿美元债务的世纪清盘,正陷入“资产难寻、跨境难执、时间难熬”的困局。
本文来自“海外诉讼简讯”系列文章,由杜国栋律师团队组织编辑。本系列文章聚焦于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在海外涉诉的实务动态,着重关注跨境诉讼风险防控以及国际司法程序应对策略,提升全球化经营中的法律合规与维权能力。本系列专栏集中收录于“渔渡跨境评论”
1. 核心冲突:2.55亿 vs 450亿,清盘进度远低预期
据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8月12日报道,恒大清盘人阿尔瓦雷斯 & 马萨尔(Alvarez & Marsal)的Edward Middleton与Tiffany Wong在最新进展报告中确认,自2023年2月香港高等法院颁布清盘令以来,团队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包括期货股权、学校债券、俱乐部会员资格、艺术品及机动车等。
累计回收2.55亿美元,但其中仅1100万美元来自恒大香港母公司,其余2.44亿美元源自子公司。由于子公司股权结构多层嵌套、涉及多司法辖区及外部债权人,实际可分配金额仅1.67亿美元已到账,剩余部分仍存不确定性。
这一数字与债权人申报的450亿美元(截至7月31日,共187笔债权)形成残酷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恒大2022年财报披露的负债总额为275亿美元,而当前申报额已激增61%,反映出债权人对其隐藏风险的担忧。
更严峻的是,恒大2022年财报显示总资产曾达1.8万亿元人民币(约2500亿美元),但清盘人掌控的直接管理实体当时估值仅35亿美元,不足总资产的1.4%。
2. 港股退市倒计时,资产处置“碎片化”难题
根据港交所规则,因未能复牌,恒大股票将于8月25日正式退市——这距离其2024年1月29日停牌(当日收到清盘令)仅过去7个月。
而退市后,海外债权人通过二级市场退出的希望彻底破灭,只能依赖资产处置与法律诉讼。
但资产处置进展缓慢且“碎片化”。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2.55亿美元回收款中包含一幅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具体画作未公开),其余多为非核心资产。
更棘手的是,恒大超90%资产位于中国内地,受不同法律体系管辖,且多数已被境内债权人(如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申请查封。
香港清盘人虽已接管100余家子公司,但实际能动用的资源极为有限。“资产所有权结构复杂,涉及跨境交易与多方债权人,分配过程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清盘人在文件中坦言。
3. 内地优先保交楼 vs 海外债主血本无归
恒大的困境本质上是“境内境外两重天”的缩影。
2021年中旬中国房地产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将“保交楼、稳民生”作为首要目标,多地成立纾困基金推动停工项目复工,但对恒大等房企的境外债务(约230亿美元)并未提供直接支持。
相比之下,境外债权人坚持要求按债券条款兑付,拒绝大幅削债,导致重组谈判停滞。
“由于缺乏可行的全面重组方案,清盘人只能继续聚焦资产变现与破产原因调查。”报告中称。
与此同时,恒大旗下最值钱的资产——恒大物业(6666.HK)、恒大汽车(0708.HK)的股权——虽被列为潜在出售目标,但至今未找到接盘方。
值得关注的是,清盘人已对普华永道(恒大前审计机构)、房地产顾问CBRE及投资银行Avista发起诉讼,指控其估值报告存在“过失”与“虚假陈述”。
而普华永道去年已被中国监管机构罚款4.41亿元人民币并暂停业务6个月,成为恒大暴雷后首个被重罚的中介机构。
4. 行业连锁反应:中小房企接连倒下,海外债市信心崩塌
恒大的清盘进程被视为中国房企债务危机的“风向标”。据《金融时报》统计,目前海外房企债券仅回收不到1%(约1500亿美元规模),而8月12日香港法院刚对国有背景的华南城(中国最大区域性开发商之一)下达清盘令,成为恒大之后又一案例。
“恒大清盘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数十家挣扎中的房企神经。”一位重组顾问向路透社表示,“若连曾经的‘宇宙房企’都无法有效偿债,其他企业的海外债权人可能面临更惨淡的结果。”
对于恒大超16万套未交付房源的业主、近百万相关产业链从业者,以及数百亿美元投资损失的债权人而言,这场清算的终点仍遥不可及。
正如清盘人报告所言:“何时能向债权人分配收益?目前无法给出任何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