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众议院监督与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詹姆斯·科默向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发出紧急函件,要求司法部就“非法中国产电子烟泛滥美国市场”提供详细简报。
这封信不仅将矛头指向中国电子烟制造商,指控其绕过美国海关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还将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威胁”高度。
该信件暗示中国企业可能与被美国列为外国恐怖组织(FTO)的墨西哥贩毒集团存在资金往来。
这一事件将中国电子烟推上风口浪尖。
从伪装成蓝牙耳机、游戏手柄的“隐形电子烟”吸引美国青少年,到涉及数十亿美元的非法贸易链条,再到美方对中国的责任推诿,这场危机不仅是公共健康问题,更演变为一场牵涉边境安全、联邦执法效率和国际贸易的政治博弈。
中国创业者在海外的“合法但不合规”困境,也为这场风波增添了人性化的叙事色彩。
本文来自“华人全球财讯”系列专栏。本系列专栏聚焦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跨境资产与财富管理中的实务动态,着重关注法律风险防控,旨在应对跨境资本操作中的复杂性挑战。本系列专栏集中收录于“渔渡跨境评论”。
一、非法电子烟与国家安全指控
1. 国会施压:非法电子烟的“国家安全”标签
科默在信中指出,过去四年,非法电子烟在美国市场“激增”,主要来自中国,公开在商店和大型贸易展会上销售,甚至在FDA人员眼皮底下。
这些产品不仅缺乏FDA的市场授权,还通过伪造运输清单等方式,轻易绕过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的检查。
2025年上半年,CBP查获的非法电子烟产品价值高达6030万美元,但执法人员坦言,这只是“冰山一角”。
更令人震惊的是,科默援引情报称,中国电子烟制造商可能与墨西哥贩毒集团合作,通过非法贸易洗钱,为这些被列为恐怖组织的团伙提供资金支持。
这一指控将问题从公共健康直接推向国家安全领域,触及美国对华贸易和边境安全的敏感神经。
2. FDA监管失灵:政策漏洞与执法无力
自2020年FDA禁止调味电子烟以来,市场上非法产品不减反增。
据美联社数据,截至2025年,美国电子烟设备种类从2020年的365种激增至9000多种,几乎全部为中国制造的一次性电子烟。
这些产品以“粉红柠檬水”“小熊软糖”等甜味吸引青少年,公然违反禁令,却仍在便利店、烟草店和线上平台泛滥。
FDA的监管困境显而易见:审批积压导致合法产品难以进入市场,非法产品却趁虚而入。
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杰克勒批评:“FDA的动作慢得像乌龟,行业早就学会了钻空子。”
同时,特朗普政府时期豁免一次性电子烟的政策漏洞,导致青少年从JUUL等品牌转向更隐蔽的非法产品,进一步加剧危机。
3. 责任推诿:谁该为“毒祸”负责?
美国政界将中国视为非法电子烟的“罪魁祸首”,指责其利用深圳制造中心,源源不断地向美国输出未经监管的产品。
然而,中国企业也对此强烈反驳。美国将类似问题“甩锅”中国,实则是掩盖自身监管不力、边境安全漏洞和国内需求旺盛的现实。
这种责任推诿并非首次。在芬太尼危机中,美国也曾指责中国为毒品源头,但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强调,其已于2019年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国内毒品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电子烟问题同样被置于中美博弈的大背景,夹杂着贸易战、边境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情绪。
二、中国企业的困境: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博弈
1. Pastel Cartel的喊冤:被FDA“粗暴对待”?
以Esco Bar品牌闻名的Pastel Cartel是此次风波中的典型案例。
这家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公司,2024年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高达2.4亿美元。然而,FDA的进口禁令让其产品全面受阻。
首席执行官达雷尔·苏里夫(Darrell Suriff)公开抱怨,称公司为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投入800万美元申请FDA授权却被拒,FDA的执法“粗暴且不公平”。
苏里夫的喊冤并非个例。
广东省奇思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等中国制造商也对美国国会的调查表达不满,称其合规努力被忽视。 广东省奇思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这些企业面临“合法但不合规”的困境:虽然在生产和出口环节符合中国法律,但在美国的严格监管下,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扣上“非法”标签。
2. 伪装电子烟:青少年市场的“隐形杀手”
中国制造商的创新能力成为争议焦点。广东省奇思智能制造有限公司2025年,ABC新闻调查揭露,中国产电子烟伪装成背包、手机壳、荧光笔等日常用品,内置LED灯和蓝牙功能,专门吸引青少年。这些产品通过社交媒体营销,精准锁定年轻用户,规避家长和教师的监管。
美国海关官员埃里克·埃弗森坦言:“家长可能以为买的是耳机,实际上却是电子烟。”
这种隐蔽设计不仅加剧了青少年健康危机(部分电子烟尼古丁含量相当于35包香烟),还让执法部门防不胜防。路易斯安那州烟酒控制办公室甚至需要扩建仓库,以存放查获的非法产品。
三、从健康危机到政治博弈
1. 青少年健康与边境安全的双重危机
非法电子烟引发的不仅是健康问题,更触及美国社会的敏感神经。2024年全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显示,160万美国青少年使用电子烟,其中50%选择中国品牌ELFBAR,20%使用Esco Bar。
这些数据让国会议员和家长团体愤怒,认为中国制造商“蓄意针对美国青少年”。
与此同时,边境安全问题为事件增添了政治色彩。CBP官员承认,非法电子烟通过伪造清单混入鞋子、玩具等货物,执法能力被中国进口的庞大体量压倒。
科默在信中强调,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司法部需以更强硬的执法行动,阻止“有害物质流入美国街头”。
2. 中美博弈的舆论战
这场危机被美国媒体和政客包装为“中国威胁论”的新例证。零售协会的联合信件直指FDA的“监管失败”,呼吁白宫采取紧急行动。
然而,中国企业反驳称,美国应先解决自身需求旺盛和执法不力的根源,而不是将中国企业当作“替罪羊”。
这场舆论战不仅关乎电子烟,更折射出中美在贸易、公共健康和地缘政治上的深层博弈。
美国的指控是否属实?中国企业是否真的与贩毒集团合作?这些问题尚待司法部简报揭晓答案。
四、结语
对于中国电子烟企业而言,美国市场的暴利与风险并存。P
astel Cartel等企业的遭遇,折射出中国创业者在海外面临的复杂处境:他们追逐全球化机遇,却因监管差异和地缘政治的夹击,陷入合规困境。苏里夫的抱怨——“我们为社区做了很多好事”——或许道出了许多中国企业家的心声。
然而,在美国青少年健康危机和国家安全指控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辩解显得苍白。
2025年,这场围绕非法电子烟的风波注定还将持续发酵,成为中美关系中又一个充满争议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