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诉讼,第三方资助为出海中国企业盘活争议解决
跨境诉讼,第三方资助为出海中国企业盘活争议解决

跨境诉讼,第三方资助为出海中国企业盘活争议解决

在全球化商业竞争中,中国企业频繁“走出去”,但跨境交易中的合同纠纷、债务违约与资产逃逸也日益常见。面对不同法域、复杂程序和高昂成本,许多企业对“跨境诉讼”仍存误解。

本文以中国债权人境外追索为视角,系统阐释跨境诉讼的机制、策略与现实案例,旨在帮助中国跨国公司重新认识这一关键法律工具,从“被动维权”走向“主动布局”。

本文来自「第三方诉讼资助」系列,由杜国栋律师团队编辑,聚焦于海外诉讼资助基础知识与最新动态,作为与国际第三方资助行业在中国市场领先的顾问团队,为中国企业借助欧美第三方资助机构开展海外法律维权搭建桥梁。

一、引言: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在“怕打官司”?

在我们为中国跨国企业提供海外争议解决咨询的过程中,常听到一句话——

“在国外官司能不打就不打,打官司只会花钱。”

这一观念在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中似乎理所当然。然而,在欧美主流市场,企业对诉讼的理解正在发生根本转变。诉讼不再只是防御性工具,而是一种可量化、可融资、可变现的战略资产。

2025年7月,全球最大法律金融机构之一 Burford Capital 发布了最新一期《Burford Quarterly》,明确提出:“诉讼正成为企业价值与资本效率的新引擎。”

这份报告在欧美法律与金融界引发热议,也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信号:

在国际市场中,真正成熟的企业不回避诉讼,而是懂得如何让诉讼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法律的价值转型: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中心”

过去,企业法务部门的使命是“控制风险、避免诉讼”。但Burford总法律顾问 Mark Klein 指出,今天的跨国企业正经历治理逻辑的升级:法务部门正在从“成本中心”变为“价值中心”。

这意味着,企业总法律顾问(General Counsel)不再只是防守者,而是参与企业战略和资本配置的“进攻型角色”。通过诉讼融资(Legal Finance),他们可以:

1.   在不占用公司现金流的前提下发起维权诉讼;

2.   将赔偿金、专利收益等纳入年度财务目标;

3.   甚至与CFO协同,将法律主张纳入企业资产组合。

这种“诉讼资产化”的思维,让企业在法律与资本市场之间形成了新的联动机制。

三、“主动回收计划”:美国公司的法律进攻战

Burford报告特别关注了一个正在全球蔓延的制度——“主动回收计划(Affirmative Recovery Program)”。

这一机制起源于美国大型上市公司,核心理念是:

“不要被动防御,而要主动追索,把法律权利当作资产管理。”

例如,RTX公司前首席诉讼顾问 Steven Greenspan 指出:

“主动回收计划使企业能系统性识别和追究可变现的权利主张,哪怕这些主张源于过去被忽视的合同违约、供应商欺诈或价格垄断。”

根据Burford的调研,超过50%的受访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体系。

这些计划由跨部门团队主导(法律+财务),通过数据分析、外部律师评估和诉讼资助机制,对潜在索赔进行商业化管理。

结果令人瞩目——部分企业通过该机制追回了上亿美元的损失,并在此过程中改善了供应链合规和合作方契约纪律。

四、诉讼资助:让企业“无风险打官司”的资本工具

对中国企业而言,在外国维权时“打官司怕花钱”是常见心理障碍。

但在欧美,诉讼资助(Litigation Finance) 正改变这一规则。

它的原理简单却革命性:

法律金融机构为企业支付全部诉讼费用(律师费、专家费、仲裁费等),

企业只有在胜诉或和解后,才按约定比例分享收益。

若败诉,企业无需偿还任何成本。

这种“非追索性融资(Non-recourse Financing)”模式,使企业实现了“零成本维权、零风险追索”。

正因如此,Burford等机构已成为《财富500强》企业的常年合作伙伴。企业甚至将诉讼组合化(Portfolio Litigation)管理,以分散风险、稳定回报。

这正是法律金融与企业资本管理融合的最佳实践。

五、知识产权的资本化:专利诉讼不只是防御,而是收益来源

Burford的最新数据揭示:73%的公司法务部门在过去十年中从专利货币化中获得了新增收入。

企业不再仅依赖内部使用专利,而是通过:

1.   专利诉讼融资,资助第三方维权;

2.   出售非核心专利,释放沉睡资产;

3.   专利许可与收益共享模式,引入外部资本。

这让知识产权从“技术资源”升级为“金融资产”。

对拥有大量技术储备的中国制造业与高科技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全新的盈利维度。

六、全球视角:伦敦仍是商事诉讼与仲裁的“资金中心”

Burford近期在伦敦举办的圆桌论坛指出,伦敦依然是全球商事争议的高地,而诉讼资助正成为当地市场的核心动能。

对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维权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

1.   伦敦法律市场对第三方资助机制完全开放;

2.   多数顶级律所已与资助机构深度合作;

3.   使用资助不再是“弱者的手段”,而是理性配置法律资本的企业战略。

换言之,能否熟练运用诉讼融资,正在成为企业国际化法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七、Burford的观点:诉讼是被低估的金融杠杆

Burford副主席 David Perla 的总结极具代表性:

“企业对诉讼的认知正在经历根本转变——从沉没成本到战略资产。法律主张往往是公司最被低估的金融杠杆。那些懂得利用诉讼资助的公司,正把法律部门变成利润来源。”

他指出,Burford的合作企业中,不乏通过系统性追索回收上亿美元的案例,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成功地将法律治理与资本效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用法律创造利润”的新范式。

八、中国企业的启示:把诉讼当作战略决策,而非风险负担

对正在走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而言,Burford的季度报告传递出三个重要启示:

1.   重新定义诉讼:

诉讼不是风险,而是资本工具,是可以计算投入与回报的企业投资行为。

2.   拥抱第三方诉讼资助:

这是一种国际主流机制,能让企业在海外维权时保持资金安全与灵活度。

3.   制度化诉讼管理:

企业应建立类似“主动回收计划”的内部体系,由法务、财务与外部顾问协同运作,将潜在索赔纳入年度经营管理。

当中国企业学会将“诉讼”纳入商业逻辑而非回避时,才真正完成了国际化的最后一公里。

九、结语:让法律成为企业的利润引擎

从Burford报告可以看到,诉讼资助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企业治理逻辑。

这场变革的核心不是打官司的技术,而是企业如何通过法律创造价值。

对中国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新命题:

不仅要懂得防御风险,更要学会利用法律权利来驱动收益。

杜国栋律师团队作为中国最早与海外诉讼资助机构全面合作的专业顾问团队,将持续关注全球诉讼资助趋势,为中国企业在美国、英国、中东及其他司法辖区的跨境争议解决提供资金、结构与战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