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的2300亿困局:境内净身出户,境外全球追索
张近东的2300亿困局:境内净身出户,境外全球追索

张近东的2300亿困局:境内净身出户,境外全球追索

张近东境内净身出户、2300亿债务换暂停追索,却逃不过境外三年全球追索!香港冻结、纽约1782传票、米兰连工资都追缴,张家父子海外资产无处可藏。

2025年11月18日,南京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公告震动了整个中国商界:苏宁电器集团等38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草案表决期限再度延期,至12月14日。

这场总债务超过2300亿元的超级重整,已逼得创始人张近东夫妇做出前所未有的让步——承诺将“全部个人资产”注入破产重整信托,以换取债权人暂停对其个人担保责任的追索。

曾经的江苏首富,如今在境内几乎净身出户:38家公司股权权益被调整为零,新设的新苏宁集团董事会9席中他虽能提名5席,但已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然而,这份看似“体面”的停火协议,只对中国大陆的债权人有约束力。对于三年前就已杀到眼前的境外债权人来说,香港、纽约、米兰的法庭才是真正的决战场。张近东父子的名字,自2021年起就被贴上了“全球资产冻结”的标签。

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那桩著名的In r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sia) Corporation Limited(案号1:23-mc-00017)案件中,建行亚洲仅用49美元申请费,就撬动了28 U.S.C. §1782条款这柄利器,成功向摩根大通、花旗、纽约梅隆银行等美元清算行发出传票,撕开了张康阳及苏宁系在美元体系里的最后一层迷雾。

这场境外追债,早已独立运行三年,与境内重整互不认账。张近东在境内的喘息,不过是弹丸之地;而境外,才是真正的寒冬。

本文来自「全球追索一百案」,一起拆解全球追索100个真实案例,由杜国栋律师团队发起并创作,聚焦于海外资产调查和境外诉讼与执行的典型案例。

一、境内重整:一场有限范围的“停火协议”

苏宁系38家公司的重整草案,核心是“出资人权益调整+破产重整信托”模式,总债权高达2387.3亿元,其中初步审查确定的1880.7亿元,包括971.2亿元财产担保债权和864.68亿元普通债权。

资产侧却惨不忍睹:账面968.39亿元,评估市场价值636.91亿元,清算价值更缩水至410.05亿元,普通债权清偿率仅约3.5%。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仅3.84亿元,存货和应收款勉强支撑132.24亿元和132.91亿元,非流动资产则以投资性房地产154.5亿元和长期股权投资87.32亿元为主。

重整计划的要义在于“债权人利益优先”:外部股东权益全部无偿让渡,注入信托计划,仅按实缴出资获得劣后级份额。张近东等13名外部股东,包括张康阳、卜扬、刘玉萍、陈艳及恒大人寿,股权权益在法律上调整为零。

张近东夫妇的让步尤为彻底:为暂停追索其为38家公司提供的担保责任,他们承诺信托成立后3个月内,将名下全部个人资产注入信托——包括苏宁易购17.71%股份(以11月17日股价约28.86亿元)。

若股票质押或冻结,则注入收益权或超额收益权;其他财产按信托文件约定。若注入资产变现后仍有剩余,将按信托非特定收益分配。但若隐瞒境内外财产线索,债权人可恢复追索。

重整后,资产打包入信托,划分为保留运营(如苏宁置业集团的5个建成商业综合体、4个在建项目、上海苏宁房地产股权及9项REITs)和处置变现两大类。

新苏宁集团和南京众城公司分别掌管运营和资产处置,前者持有苏宁置业、苏宁商业生活集团及苏宁股权管理公司100%股权,后者专注变现。

张近东在两家公司董事会仍保留一定话语权:新苏宁集团首届董事会9席中,他提名5席;南京众城9席中提名4席,高管仍由现有团队任职。信托受益人大会下设管理委员会,由债权人代表执掌大权,批准预算、处置资产、引入投资人。

小额债权人获优待:10万元以下普通债权全额现金清偿;100万元以下担保/税款债权优先现金。大额债权转信托份额:担保债权超100万元部分,每1元兑1份优先级;普通债权超10万元部分,每1元兑1份普通级,或针对50万元以下非金融债权人提供更高现金比例。

这份计划的法律边界清晰:依据《企业破产法》第122条,一旦通过,仅约束参与表决并在中国法院登记的债权人。对未申报或早已在境外另行起诉的债权人,它毫无约束力。

境内重整本质上是张近东的“以退为进”——暂停追索、保留运营话语权,让他暂时喘口气。但对境外债权人,这不过是“中国大陆的故事”,他们的战火早已点燃三年。

二、境外追索:早已独立开战的三年前序幕

境外追索的导火索,可追溯至2021年7月苏宁控股3亿美元债违约。那时,苏宁易购10月险被ST,12月境外债券持有人集体加速条款触发。2022年上半年,香港高等法院成为第一战场。

这些境外债券——美元债、欧元债——绝大多数含“张近东不可撤销担保”条款,管辖选择香港/英国/新加坡法,境内重整则管不到。债权人包括中资银行如建行亚洲,以及国际基金、对冲基金,他们瞄准苏宁的离岸架构:苏宁控股→开曼/BVI持股公司→境内实体。

张近东父子的海外资产,成为焦点。

张近东持苏宁易购股份,间接权益通过离岸公司;张康阳则掌控国际米兰68.55%股权(2016年2.68亿欧元收购)。

苏宁多元化巅峰期(2012-2020),对外投资超780亿元,包括2017年200亿元投恒大地产、2019年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后仲裁赔超10亿元)。

这些“买买买”拖累流动性:2020年货币资金仅258.9亿元,债务超千亿。境外债权人视张近东父子个人担保为突破口——中国公司融资常见模式,一旦公司违约,实际控制人须用个人资产偿债。高净值人群海外配置常见,张康阳的国际米兰权益广受关注。

三、境外三年来真实战况:四条战线、步步为营

1. 香港战场(2022):判决+执行双管齐下

2022—2023年,至少7笔美元债在香港高等法院拿下缺席或简易判决,单笔金额从8000万美元到2.6亿美元不等。张康阳尤其深陷其中:2022年9月,香港法院判其向建行亚洲等7家中资银行偿还2.55亿美元本金+260万美元利息,自2021年8月3日起按年息13%计息(每年约3000万美元)。张康阳辩称“不知情、签名被伪造”,被法院直接驳回。

2023年起进入执行阶段:多次取得全球Mareva禁制令,冻结张近东全球资产上限通常5—8亿美元;2024—2025年,债权人进一步申请第三人披露令,强制汇丰、渣打、瑞银等银行交出张近东及家人账户流水。

2.开曼/BVI战场(2023-2025):直捣离岸架构心脏

苏宁境外持股平台多为BVI公司。2023—2024年出现多起清盘呈请。

2024年,一家欧洲基金成功在开曼法院为两家BVI公司任命临时清盘人,直接接管账簿和股权证书;同时冻结张近东通过BVI公司享有的苏宁易购股份收益权。

全球Mareva禁制令则成为杀招,彻底锁死离岸路径。

3. 美国纽约战场(2024年起):最锋利的刀

In r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sia) Corporation Limited(1:23-mc-00017)堪称教科书式操作:

(1)2023年1月19日,建行亚洲向纽约南区法院提交1782单方申请,仅付49美元申请费;

(2)1月23日,法官Jesse M. Furman仅用4天即批准,授权律师行Kobre & Kim向摩根大通、花旗、纽约梅隆银行等发出传票;

(3)传票要求提供张康阳及苏宁相关实体2021—2023年的账户余额、交易历史、SWIFT电汇记录;

(4)张康阳及苏宁体育3月6日紧急介入,提出保护令动议,6月法院举行听证会调整披露范围。

这场1782条款之诉之所以锋利,在于它针对的是第三方银行而非当事人,审批极快。一旦拿到美元清算行记录,债权人即可精准绘制资金流向图,支持香港冻结、意大利执行。

4. 意大利米兰侧记:连工资都不放过

2016年苏宁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68.55%,张康阳任主席,六年内率队夺四冠,打破尤文九连霸。2023年初,建行亚洲等7家中资银行向米兰上诉法院申请承认并执行香港2022年判决。

2024年3月,米兰法院裁定承认香港判决,截至当时债务已滚至约3.2亿欧元,与意大利本土判决具有同等效力。

执行阶段,债权人另案起诉,要求撤销2018年股东会关于“张康阳不领工资”的决议,并补发工资直接用于还债,此案已于2024年4月10日开庭。意大利最终承认与执行香港判决。

此外,2021年苏宁向Oaktree借的3.95亿欧元贷款以国际米兰68.5%股权质押,2024年5月到期未还,Oaktree正式接管俱乐部。张康阳虽试图与英国基金“借新还旧”,但已回天乏术。

5. 境内重整与境外追索的“互不认账”

假设境内重整最终通过,则可暂停张近东个人担保追索(仅境内债权),但境外法院仍然可以继续执行其海外财产,除非中国境内的破产程序得到外国法院的承认。境外的Mareva令、披露令、执行令照常推进。纽约1782取到的证据,可无缝用于香港冻结、意大利扣押,形成完美闭环。

四、结语:2025年的张近东,到底还有没有退路?

2025年12月14日的境内最终表决结果,或许能让张近东在南京中院的地盘上再喘一口气。但境外追索已独立进行近三年:香港的禁制令、纽约的传票、米兰的工资追缴……建行亚洲在1782案中的教科书式操作,证明只要策略精准,中国债权人完全能在美元迷雾中锁定猎物。

境外追索从来不是坦途,但张近东父子当年大胆铺就的全球资产版图,如今正成为最锋利的回旋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