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债权全球追索的实践中,中国金融债权人面临多重复杂挑战,从法律技术障碍到专业能力要求,再到高昂的跨境诉讼成本,这些难题源于债务人跨境转移资产的规避行为以及不同司法辖区的制度差异。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法律策略、培养专业化跨境追索能力并借助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中国债权人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追索成功率,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基于《2025年中国金融债权全球追索年度报告》,结合权威资料,分析全球追索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揭示其在化解债务困境中的战略价值。
本文是全球资产追索系列文章的第148篇,由浩天律师事务所杜国栋律师创作。本系列文章聚焦于海外资产调查和境外诉讼与执行,有效应对债务人海外资产转移的难题。
1. 法律挑战
法律技术层面的挑战是全球追索的首要障碍,尤其在缺席判决和公证债权文书的跨境执行中表现突出。
债务人常常移居海外或故意规避诉讼,导致中国国内诉讼或仲裁中无法有效送达传票或确保债务人对庭审的实质性知晓。
中国法律允许通过邮寄、留置或公告送达等方式满足程序要求,但这些方式在境外司法辖区常被认为未能充分保障债务人的答辩权利,违反正当程序原则,从而导致外国法院拒绝承认和执行中国判决。
例如,澳大利亚法院近年多次以送达程序不足为由,否决了中国缺席判决的执行。
此外,公证债权文书在国内具有直接强制执行效力,深受债权人青睐,但在境外常因缺乏“判决”形式和庭审程序而被视为不符合正当程序要求。
香港高等法院近期案例显示,公证债权文书因程序缺陷未获承认,这一裁判要旨可能被更多普通法地区效仿。
为应对这些问题,债权人正采取“双轨制”策略:在国内利用公证债权文书快速执行的同时,通过诉讼或仲裁取得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以提升跨境执行的成功率。
在送达环节,债权人应采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确保债务人对诉讼的实际知晓,并保留证据,增强境外法院对判决可执行性的认可。
2. 专业挑战
跨境追索对专业能力的高门槛构成另一重大挑战。
债权人的法律服务团队需具备深厚的涉外法律能力,不仅要精通国际诉讼与仲裁程序,还需熟练掌握证据开示、资产冻结、查封、拍卖及破产等执行流程。
同时,债务人通过离岸公司、信托或虚拟货币等复杂手段转移资产,要求团队具备跨学科能力,包括商业调查、数字货币追踪和资本市场运作知识。
此外,全球化协作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债务人资产往往分布于多个司法辖区,团队需熟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主要资产流入国的法律制度,并与当地机构建立高效协作机制,形成全球执行联动。
根据中国法学会2024年报告,中国涉外法律服务市场规模已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15%,显示出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跨境追索不仅是挑战,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练兵场”。
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的团队,通过与全球律师事务所、调查机构和金融专家的协作,显著增强了追索竞争力。
3. 成本挑战
高昂的法律成本是跨境追索的核心壁垒,尤其在普通法司法辖区。不同于中国纠问制传统下由法院承担执行成本,普通法地区以当事人主义为核心,资产执行的费用主要由当事人及其律师承担。
普通法国家的律师费用通常按小时计费,价格高昂,且缺乏中国常见的固定收费或风险收费模式,使中国债权人需预付高额费用且难以预估整体成本。
例如,在美国和英国,复杂跨境诉讼的律师费用可能高达每小时500-1000美元,总成本动辄数百万美元。
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Third-party Litigation Funding)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创新路径。第三方资助机构垫付全部或部分法律费用,仅在胜诉并取得回款后从收益中获取回报,为财务困难的债权人提供了司法救济机会。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2024年《仲裁规则》已纳入第三方资助规定,其香港仲裁中心早在2017年发布《第三方资助仲裁指引》。
中国法院对第三方资助的态度亦趋开放,例如北京四中院在2022年苏南瑞丽航空有限公司诉国银飞机租赁(天津)有限公司案中,认定第三方资助不违反法律和仲裁规则,未影响案件公正裁决。
国际头部资助机构如Omni Bridgeway凭借雄厚财力和专业能力,不仅为中国债权人启动因预算不足而搁置的案件提供支持,还能同时推进多起跨境追索,避免错失时机。
第三方资助在金融债权全球追索中发挥了变革性作用。其财力支持确保案件持续推进,而专业能力为债权人提供战略指导,例如优化案件筛选和资产追查策略。
中国律师在此过程中扮演“指挥中枢”角色,通过对接第三方资助机构、协调多司法辖区执行程序,确保追索高效推进。
中国涉外法律人才正通过专业化服务和国际协作,助力债权人扫清成本障碍,提升全球追索效率。
4. 结语
金融债权全球追索的道路充满挑战,但通过针对性对策,债权人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法律技术层面,“双轨制”策略和多元化送达手段有效应对缺席判决和公证文书执行难题;专业能力方面,中国法律服务行业通过培养跨学科团队和全球化协作网络,显著提升追索竞争力;成本困境上,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为债权人提供了资金和战略支持。
正如古语所言,“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整合国内法律实践、国际协作和创新融资模式,中国金融债权人在2025年能够有效突破跨境追索的障碍,锁定债务人全球资产,提高清偿率,维护自身权益。
这一路径不仅是应对当前债务困境的工具,更是赋予债权人全球化追索能力的战略选择,为中国金融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增强韧性提供了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