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新能源首富到被信达资产公司赴美国法院追债3400万美元,彭小峰的跌宕人生揭开光伏产业与海外追债的冰山一角。昔日“光伏神话”如何沦为法律漩涡的焦点?中国信达如何通过跨境追索破解不良资产困局?
本文来自“全球资产追索评论”系列文章,由杜国栋律师团队创作。本系列文章聚焦于海外资产调查和境外诉讼与执行,有效应对债务人海外资产转移的难题。本系列文章集中收录于“渔渡跨境评论”。
1. 一纸诉状揭开财富迷雾
2025年7月,美国加州北区联邦法院,一份诉状如石破天惊。原告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江西分公司),被告是曾经的中国新能源首富彭小峰。诉状要求强制执行一笔3400万美元的债务,源于中国江西法院的判决。
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追债诉讼,更是中国信达在全球追索不良资产的标志性战役。彭小峰,这个曾以30亿美元身家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六的传奇人物,如今为何深陷跨境追债漩涡?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不良资产全球化清收的复杂图景。
彭小峰的财富轨迹令人唏嘘。2005年,他在江西新余创立赛维LDK太阳能公司,次年成为亚洲最大多晶硅片生产商。
2007年,赛维LDK在纽交所上市,创下中国企业赴美IPO募资纪录,市值一度高达102.85亿美元。
然而,2011年光伏行业寒冬来袭,赛维LDK背负270亿元巨额债务,涉及12家银行、供应商及地方政府。
2013年,彭小峰转战苏州,创立绿能宝,试图以“互联网+光伏+融资租赁”模式翻盘,却在2017年因逾期兑付被立案侦查,彭本人也被逮捕。
逃离中国债务风暴后,彭小峰以“Denton Peng”的身份在美国加州重新崛起。他担任SPI Energy Co., Ltd.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家总部位于加州McClellan Park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票代码:SPI)专注于太阳能、电池储能、电动车及充电系统。
SPI Energy通过旗下子公司Solar4America在美国加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生产“美国制造”太阳能组件,2023年在中西部太阳能博览会上展示了410W住宅模块和550W双面模块,号称是美国唯一量产550W/M10太阳能模块的制造商。
彭小峰的美国版图不仅限于太阳能。他还是Phoenix Motor Inc.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票代码:PEV)生产全电动巴士、校车和商用车。
此外,SPI Energy的子公司SolarJuice Co., Ltd.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分销光伏产品,并在2023年申请纳斯达克上市。
最引人注目的资产是彭小峰在新墨西哥州拥有的美国第二大太阳能电站。据《每日邮报》2024年3月报道,这一电站成为他财富帝国的核心,但也卷入了争议。
彭小峰的美国财富故事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一场诉讼将他推向风口浪尖。据《每日邮报》报道,彭小峰被指控向新墨西哥州纳瓦霍族地区的非法大麻农场投资超100万美元,涉及近2000名中国移民工人,工作条件恶劣。
如今,他的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但债务也如影随形,促使中国信达等债权人开启全球追索。
2. 从赛维到绿能宝,债务如何跨境?
彭小峰的债务危机是典型的中国不良资产全球化样本。
赛维LDK的270亿元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比最大,中国信达作为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通过收购银行不良债权成为主要债权人。当境内清收受阻,信达发现彭小峰通过离岸公司和跨境投资将资产转移至美国等地。
近期报道显示,彭小峰被指控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拥有美国第二大太阳能电站,并涉嫌通过该资产支持非法活动(《每日邮报》,2024年3月)。这些财产线索,使得债权人奔赴海外开展跨境追索成为必然选择。
在中国信达诉彭小峰案中,诉状基于江西法院判决,涉及彭小峰及其关联人周珊的担保债务,金额达3400万美元(OffshoreAlert,2025年7月)。信达依托寻求在美国强制执行。
3.不良资产激增与全球追索热潮
中国不良资产规模近年来持续攀升。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和新能源行业占比显著(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12月)。
与此同时,跨境资产转移愈发频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非法资金流出高达2540亿美元,高净值人群移民人数达1.52万人(IMF,2024年10月)。这些数据凸显了债务人通过离岸架构规避债务的普遍性。
中国信达作为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之一,专注于收购、受托经营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涵盖债权转股权、破产管理及资产处置。
2025年6月,信达与阿里资产在成都举办特殊资产推介会,推介近300项资产,合计超1000亿元,涉及房地产、能源等高风险领域(中国信达,2025年6月)。同样,长城资产近期将恒大系113亿元债权、福晟集团逾10亿元债权等出险房企不良资产推向市场(财新网,2024年11月),反映了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活跃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指出,不良资产处置可分为直接处置和增值处置两大类。直接处置通过出售、诉讼等手段回收资金,俗称“三打”:打折、打包、打官司;增值处置则强调“三重”:重组、重整、重构,对AMC的投行化运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10月)。
中国信达在彭小峰案中的跨境追索,正是“三打”中“打官司”的典型实践,并且构成了其升级版“境外打官司”追索。
4. 中国债权人的全球突围之道
面对彭小峰这类债务人的跨境规避,中国债权人需多维度突围。
首先,优化法律工具运用。
Mareva禁制令和Norwich Pharmacal令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已证明有效。例如,在某金融租赁公司诉X某的BVI案例中,中国判决通过披露令获取离岸公司股权信息,最终实现资产变现(《2025年中国金融债权全球追索年度报告》)。
信达可借鉴此类工具,锁定彭小峰在美国等地的资产。
其次,借助第三方诉讼资助降低成本。
国际诉讼资助机构如Omni Bridgeway可垫付追索费用,仅在胜诉后从回款中获利。2024年全球诉讼资助市场规模达170亿美元,亚洲占比增至25%(Burford Capital,2024年11月)。
中国AMC工商未来可进一步通过诉讼资助推动跨境追索。然而,国有AMC需克服决策保守和文化沟通障碍,提升与国际机构的协作效率。
第三,强化跨国协作至关重要。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和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数据共享机制可追踪通过数字货币或地下钱庄转移的资产。2024年美国司法部查获2.25亿美元加密货币,部分涉及中国债务人(OffshoreAlert,2025年6月)。
5. 从迷雾到破局
彭小峰的财富神话,从赛维LDK的百亿市值到绿能宝的兑付危机,再到如今的全球追债,映射出中国金融体系应对不良资产全球化的艰辛探索。
中国信达的跨境追索实践,不仅是追回3400万美元的尝试,更是中国AMC从传统“三打”向全球化、专业化转型的缩影。
面对债务人跨境规避的迷雾,中国债权人需以更开放的视野、更专业的工具和更高效的协作,在全球资产争夺战中守住权益。
未来,无论是通过诉讼资助,还是国际协作,信达等AMC公司的跨境突围之路将为中国金融债权人开辟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