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持续发酵,香港法院正成为处置数千亿境外债务的核心战场。
从恒大到碧桂园,多家头部房企通过复杂重组方案争取生机,而国际债权人则依托香港成熟法律框架寻求资产保全。
这场债务清算潮不仅重塑行业格局,更考验着跨境司法协作的边界。
本文来自“全球资产追索评论”系列文章,由杜国栋律师团队创作。本系列文章聚焦于海外资产调查和境外诉讼与执行,有效应对债务人海外资产转移的难题。本系列文章集中收录于“渔渡跨境评论”。
1. 清算潮席卷香港法庭
2024年1月,负债超3000亿美元的中国恒大集团被香港高等法院颁布清盘令,创下香港司法史上最大规模房企清算案例。
据高盖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Evelyn Chan透露,该案历经七次押后聆讯,最终因重组计划未能落实而走向清算,凸显香港《公司条例》对债权人利益的刚性保护。
目前,至少15家内地房企在香港面临清盘呈请。
融创中国将聆讯延期至2025年8月,碧桂园57亿美元债务重组案延期至同年5月。
时代中国与正荣地产亦深陷法律拉锯战。正荣创始人欧宗荣涉嫌违法被查,更令其重组进程雪上加霜。
2. 司法管辖的双刃剑
霍金路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Jonathan Leitch指出,尽管内地与香港已建立跨境破产协作机制,但除上海、厦门、深圳三地试点法院外,香港清盘人鲜少获得内地司法协助。
这种局限性迫使境外债权人集中选择香港作为维权阵地。
香港的法律工具箱正被深度激活。
其《公司安排计划》要求每类债权人单独表决,而英国《重组计划》则允许跨类别强制批准。
2025年2月,远洋集团首创”英港双法院”模式,成功重组60亿美元债务,其获英国高等法院批准后,香港法院同步认可该方案。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Daniel Anderson分析,这种创新虽为国企背景房企提供模板,但高昂成本与管辖权限制恐难普及。
3. 担保迷局与利益博弈
个人担保问题成为新争议点。霍金路伟数据显示,境外债券发行中个人担保不足5%,但重组时债权人常要求实控人追加担保,特别是针对海外资产。
专家强调,境内外债权人关于债务分类的博弈已成重组最大障碍,需通过”一案一策”平衡各方诉求。
市场关注的是,2025年3月世茂集团117亿美元债务重组获香港法院批准,成为继远洋后第二家成功闯关的房企。
据富而德报告,这些案例形成的司法实践将为后续案件提供重要参照。
4. 行业拐点已至
标普全球数据显示,2024年中资房企境外违约债务累计突破800亿美元,较2021年危机前激增15倍。
彭博社指出,香港法院处理的房企清盘案占亚太区同类案件的73%,其判例正重塑国际资本对中国房地产风险的定价逻辑。
在这场债务风暴中,香港司法体系既扮演着最后防火墙,也面临着跨境执行的深层挑战。
每个重组方案都是房地产企业定制化的生存竞赛,而法院的每一纸裁决都在重绘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行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