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企业与个人“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跨境投资、贸易与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然而,伴随商业活动的国际化,债务违约与跨境逃债问题也愈发突出。
不少中国债权人在胜诉或取得生效仲裁裁决后,却发现债务人早已将资产转移至境外,甚至本人外逃隐匿,导致“胜诉容易执行难”,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实际保障。
特别是在债务人资产藏匿于普通法法域(如英美、新加坡、香港等)或离岸金融中心(如开曼、BVI、塞浦路斯等)的情况下,中国债权人往往面临以下挑战:
1.执行依据不被认可或执行难度大:中国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在境外执行,通常需经过复杂的承认与执行程序,且不同国家对外国文书的接受度差异很大;
2.债务人资产隐蔽、流动性强:债务人常通过多层控股、信托架构、代持人等方式隐藏资产,债权人难以直接锁定可执行财产;
3.诉讼成本高、周期长、程序复杂:在境外发起执行诉讼或资产追索程序,往往需要高昂的律师费、调查费、专家费与国际差旅支出,且程序周期可能长达数年;
4.信息不对称与专业能力不足:债权人往往对境外法律程序、司法环境、执行规则与资产追踪手段缺乏深入了解,难以独立开展高效追索。
面对上述难题,越来越多的中国债权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一种新兴的法律金融工具——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Third-Party Litigation Funding),通过与专业资助机构合作,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开展境外执行与资产追索,从而突破资金、专业与风险三大瓶颈。
本文来自「第三方诉讼资助」系列,由杜国栋律师团队编辑,聚焦于海外诉讼资助基础知识与最新动态,作为与国际第三方资助行业在中国市场领先的顾问团队,为中国企业借助欧美第三方资助机构开展海外法律维权搭建桥梁。
一、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为跨境执行提供“资金+专业”双支持
(一)什么是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
第三方诉讼资助,是指由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独立第三方(通常是专业投资机构或基金),为诉讼或仲裁当事人(包括债权人)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支付境外诉讼、仲裁、执行、调查等法律程序相关费用,并以案件成功(如判决承认、资产扣押、和解回款等)后所获资金的一定比例作为投资回报。 对债权人而言,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
1.无需预先支付巨额费用:资助人承担律师费、执行费、调查费、专家证人费等一系列高额支出;
2.转移诉讼风险:采用“无追索权(Non-Recourse)”结构,案件若失败,债权人无需返还资助款项;
3.引入专业力量:资助人通常配备跨境争议解决、资产追踪、国际执行等领域的专业团队,能够大幅提升执行效率与成功率;
4.解锁潜在收益:债权人保留案件实体权利,胜诉或和解后按约定比例分享收益,实现“以小博大”。
(二)为什么中国债权人特别需要国际诉讼资助?
对于试图在境外追索债务的中国债权人,国际诉讼资助尤其具备以下现实意义:
1.应对高昂的跨境执行成本 在英美、香港、新加坡等普通法地区发起执行诉讼,从申请承认中国判决/裁决、资产调查、传票送达、财产保全,到法庭听证、执行令签发、资产扣押与拍卖,每一步都涉及大量专业服务与国际协作,费用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国际资助机构可全额或按需垫付这些费用,大幅降低债权人的资金压力。
2.解决“执行难”中的信息与专业壁垒 债务人往往将资产转移至离岸公司、空壳实体或通过复杂信托结构隐藏。资助机构通常拥有强大的跨境资产追踪、公司调查与证据挖掘能力,可协助债权人锁定隐匿资产,制定针对性执行策略。
3.规避债务人拖延战术与程序对抗 债务人常利用境外程序复杂、周期长的特点,通过管辖异议、程序抗辩、上诉等手段故意拖延执行。资助人基于“收益导向”,有强烈动机推动案件高效推进,避免无谓拖延,同时利用专业能力应对债务人的程序策略。
4.实现风险隔离与收益最大化 通过“无追索权”资助结构,债权人将诉讼风险转移给资助人,自身仅在案件成功时按比例分享收益,避免因案件失败导致二次损失,同时保留追索成功后的最大回报空间。
二、中国债权人如何与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机构合作?——操作路径解析
(一)第一步:明确可资助的“案件类型”与“执行标的”
国际诉讼资助机构并非对所有跨境执行案件都感兴趣。他们通常偏好以下类型的案件:
1.已有生效中国法院判决或国际仲裁裁决,并计划/正在境外申请承认与执行;
2.债务人有明确境外资产线索(如境外银行账户、不动产、股权、信托资产等),或存在可调查的潜在资产;
3.债务人存在恶意转移资产、隐匿行踪等不当行为,具备道德与法律上的可追责性;
4.案件具备较好的法律与事实基础,胜诉或执行可能性较高(通常资助人期望胜诉概率在60%以上)。
常见执行标的包括:境外银行存款、不动产、上市公司或私人公司股权、知识产权、船舶、飞机、信托资产、加密货币等。
(二)第二步:筛选与接触专业资助机构
目前,全球范围内活跃的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机构已超过百家,其中不少机构专门从事跨境执行与资产追索类案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区域:
1.英美地区: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法院对外国判决/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有成熟机制,同时也是国际资产聚集地;
2.离岸与亚太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开曼、BVI,这些地区是常见资产持有地,也是国际资助机构布局的重点;
3.专业基金与多策略投资机构:部分全球性对冲基金、家族办公室与资产管理公司,也设有专门的争议解决投资部门。
中国债权人可通过以下渠道接触资助机构:
1. 国际律师事务所(尤其是具有跨境争议解决与执行经验的美国或英国精英律所);
2. 专业跨境追索中国专业团队(如杜国栋律师领导的全球资助追索团队);
3. 第三方专业顾问或资产追索专家推荐(如裕度国际)。
(三)第三步:准备案件资料与初步尽调材料
在与资助机构接触前,债权人应尽量准备以下材料,以便资助人快速评估案件价值:
1.生效法律文书:中国法院判决书、裁定书或国际仲裁裁决书(中英文版本);
2.境外执行进展(如有):包括是否已启动承认与执行程序、受理法院、当前阶段等;
3.债务人背景资料:包括身份信息、资产线索(银行账户、公司股权、房产、信托等)、近期动向;
4.资产调查初步报告(如有):显示债务人可能在哪些国家/地区持有可执行资产;
5.案件法律分析:简要说明中国判决/裁决在目标法域获得承认的可能性、执行路径与主要法律障碍;
6.预期回收金额与成本估算:包括潜在可执行资产价值、预估执行费用等。
提示:如果债权人尚无专业律师支持,可考虑先委托一家具有跨境执行经验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出具初步法律意见,再与资助机构对接,将大幅提升沟通效率与可信度。
(四)第四步:与资助机构协商结构与条款
一旦资助机构对案件表示兴趣,双方将进入核心条款谈判阶段,主要内容包括:
1.资助模式:是采用“贷款”形式(较少见)还是“收益购买”结构(更普遍),是否为无追索权安排;
2.资金用途:明确资金用于哪些具体环节,如承认程序、执行申请、律师费、调查费、专家费、上诉费等;
3.支付方式:是前期一次性支付、按程序节点分期提款(Drawdown),还是根据实际支出实时报销;
4.收益分配结构(Payment Waterfall):明确资助人优先回收本金与回报,其次为律师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比例与顺序;
5.控制权与决策机制:资助人一般不直接控制诉讼,但可能对重大程序决策(如和解、撤诉)拥有否决权或知情权;
6.退出与信息披露:包括资助人是否保留转让权益的权利、案件进展披露要求等。
谈判要点提示:债权人应重点关注“无追索权”条款的明确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资助人是否干预案件实质决策,以及协议是否包含对债权人隐私与商业秘密的保护条款。
三、结语:开启跨境执行的新路径
对于深陷境外执行困境的中国债权人而言,国际第三方诉讼资助不仅是一种融资工具,更是一条借助专业力量、全球化网络与风险共担机制,实现跨境追索与资产回收的有效路径。
通过与专业资助机构合作,债权人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无需预先承担巨额诉讼费用;转移诉讼与执行风险,避免因案件失败导致二次损失;引入国际专业团队,提升资产追踪与程序推进效率;以结构化合作方式,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